工作坊主持中的留白设计

众所周知,工作坊是一种通过协同共创来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工作坊中,拥有不同背景和专业技能的人在一起畅所欲言。他们热烈地交流着各自经验和知识以弥补各人盲区,然后互相激发以产生之前各自难以想到的创意。作为工作坊的主持人,维持工作坊的整体气氛,刺激大家不断讨论显然是他非常重要工作。但很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工作坊主持中也需要刻意留白,给个人的独立思考留出时间或空间。

在进一步解释之前,我想先跟大家介绍一个典型的协作性记忆实验。协作性记忆是心理学中所研究的一个领域。它指一群人一起回忆共同经验过的事物。在这个实验里,如果3个参与者分别被出示10个相同的词语(当然也可以是别的内容),一种情况是让3个参与者各自回忆(个人),另一种情况是3个参与者共同回忆(协作小组)。结果并不难猜,小组回忆出的词语个数显著高于个人回忆出来的结果。不过有趣的事情发生在,如果把3个各自回忆的参与者回忆出的数目相加(名义小组),大家猜猜看名义小组回忆出的数目跟协作小组所回忆出来数目会怎样?实验的最终结果是名义小组(3个个人回忆相加)>协作小组(3个人共同回忆)>任何一个个人(各自回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协作小组回忆出比任何一个个人要多很容易理解。那为什么名义小组的结果会高于协作小组?一个相对可信的解释是不同的人在进行回忆的时候,会采用不同的回忆策略。比如有人喜欢正序记忆,有人喜欢倒序记忆,有人喜欢分类记忆等等。在小组协作的时候,彼此的策略会互相干扰。而人的记忆还有一个现象,即提取引发遗忘,即从长期记忆中提取某个项目会损害随后对相关项目的回忆。这会导致协作小组的产出会低于名义小组。

大家或许已经明白了。在工作坊的主持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状况。大家在一起讨论一个话题。对于每个参与者来说,都需要消化输入、在自己的记忆里搜寻相关信息、以各自的方式在不同信息中建立链结等等。这其中很容易出现彼此的信息加工策略不一样的情况,从而损害协作小组的产出。因此,在工作坊的主持与讨论中,要有适当的留给个人的时间。不能一味地追求每个人时刻参与讨论。

一个比较好的应用方式就是在头脑风暴时,先留给大家一些静默表达的时间,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这种做法会让每个人可以按自己的思路先思索,尽可能穷举出自己能想到的想法。在接下来的讨论环节,把所有人的想法拿到一起,大家在彼此了解各自初步想法的情况下进行补差、聚焦、深入都会更有信心。如果由于时间或其他因素的限制,不宜使用整体静默,也应该因地制宜地准备一些个人可以补充各自想法的空间或工具,作为整体工作坊设计的留白。

这种方式的另一个好处是让大家把自己先倒空,从而能更好地进行新的创意。在我过往的经验里,有些主持人会在头脑风暴环节提供一些刺激方式,比如第一轮正向联想、第二轮反向联想等等。但在没有把大家脑海先倒空的情况下,大家每一轮都一直在想自己脑海里固有那几个想法。象这样情况,也应该先有一轮先倒空的环节。在大家觉得已经想不出来东西的时候,可以根据大家前面倒出来的结果,决定给予正向或反向等等提示会更容易帮助大家打开思路。

简单总结一下,以上举的虽然是一个协作性记忆的实验,但在工作坊的讨论中也非常有启发意义。工作坊主持人在工作坊的主持中要留出适当的个人时间或空间,让参与者有进行独自思考的机会。这样会对整体工作坊的产出起到较好的补强作用。

转载自公众号:Gumphg ResearcherSupply

DataTALKS(数易创研)是专业的市场研究与数据采集机构

数易创研  | 策略型专项市场研究

数据说™   | 敏捷调研服务+自助调研平台

有礼科技  | 移动端在线样本平台

%e8%8e%b7%e5%8f%96%e6%95%b0%e6%8d%ae%e8%af%b4%e7%ae%80%e4%bb%8b%7c%e4%ba%a7%e5%93%81%e6%89%8b%e5%86%8c%7c%e6%a1%88%e4%be%8b%7c%e4%bc%98%e6%83%a0_%e4%ba%8c%e7%bb%b4%e7%a0%81

扫描或识别二维码

获取数易创研服务简介 | 案例 | 报价

via 微信公众号